羅馬凱撒大帝( Julius Caesar )統治時,已出現了針對禿頭的改善需求,直至本世紀才出現突破。
1939 年日本皮膚科醫生 Dr. Okuda 首次公開的毛髮移植方法。不幸的是,第二次世界大戰使束西半球斷了醫學交流,他的大部分頭髮移植貢獻沒有被西方主流醫學承認。
1952年,紐約市出現了以手術改善禿頭的方法,Dr. Normal Orentreich 有關毛髮移植手術的第一篇論文,投稿往美國知名皮膚科醫學期刊 Archives of Dermatology,但他的建議被視為荒謬而被拒絕刊登。在 1952 年下半年,他進行了第一宗植髮手術,來治療男性脫髮。 他的結論是: 移植的頭髮將繼續正常生長,甚至表現出與最初生長時相同的特徵,開始了以後 75 年的毛髮移植的發展。
1822
Joann Dieffenbach ( 德國 ),進行了第一宗的鵝毛移植實驗,開創了自體毛髮移植的歷史。
1930
奧田醫生 Dr Shoji Okuda ( 日本 ) 報導了 30 宗的眉毛、頭髮、陰毛、鬍子移植的成功案例。
1950
美國一位皮膚專科醫生 Dr Orentreich 在 1952 年第一次為病人做毛囊移植手術,他將一塊有頭髮的皮,植入一處沒有毛的部位,竟然長出頭髮來。Dr. Orentreinch 將這個病例撰文,投稿到美國知名皮膚科醫學期刊 Archives of Dermatology,卻效編輯認定是吹牛皮而退稿.直到 1959 年再次投稿,植髮論文才被紐約的科學期刊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所接受,成為西方國家第一個以植髮治療雄性禿的醫生,他在美國建立了第一家植髮診所,全球醫生蜂湧而至跟他學習,將植髮風氣帶往全球,自此植髮便被廣泛地用作改善男女士脫髮問題。Dr Orentreich 被尊稱為植髮之父,當之無愧,於 2019 年離世,全球追悼。
他早期的技術是採用一個直徑為 4mm 的金屬圓管 Punch,直接從頭皮分割出帶有毛囊的皮層組織,故稱為 Punch Graft ( 圓塊移植 ),通常每個帶有約 15-20 個毛囊單位 Follicular Unit,這技術亦是 FUE 的前身,保持了 20 年才被 FUT 取代;後來 Punch Graft 金屬圓管的直徑被縮小至 1mm,成為現今的 FUE,所以事實常 FUT 相對 FUE 才是較新的技術。
1960
Punch Graft 圓塊移植
基於這植髮概念,醫生開始進行毛髮移植以改善美容效果,雖然成功地將頭髮從頭側和後枕移植到頂部,但由於毎個移植體有 15-20 個毛囊單位,效果看起來極不自然。 在 1960 - 1970 年間出現很多失敗的案例,稱為 「 芭比娃娃 Barbie Doll 」 ,來形容那些一撮撮豎起像毛刷般的頭髮。
澳大利亞
1967 Dr. Richard Shiell 將頭髮移植引進了澳大利亞。
1970
Norwood Classification 雄性禿分類
1973 年美國 O'Tar Norwood 引入了雄性禿 AGA 的分類,成為現今全球共用的Norwood Classification;其後其於 Dr Dow Stough 共同出版了全球第一本有關植髮的醫學雜誌 FORUM。
Automation 電鑽提取毛髮
Dr Marcelo Gandelman 率先使用了電鑽取代人手在後枕移取毛髮,所以自動 FUE 早在 70 年代已出現。
1980
Minigrafts 皮小塊移植
隨後十年,頭髮移植的技術,在自然度及移植的數目,得到了大大的改進。Dr. Sam Ayres III 將金屬圓管的直徑縮小,取出的移植體,由 Punch Graft 的 4mm 直徑,縮小至 2mm,每個亦祇有 5-8 個毛囊單位,大大改善了自然度,稱為 Minigraft 皮小塊移植。除了移植體變得越來越小,每次移植的數量也逐漸由 200 束毛囊增加到 800 束,儘管如此,植入的 Minigraft 與原有頭髮的大小有明顯分別,效果仍有改善空間。
Photorichogram 毛囊檢測儀
1982 年 Pierre Bouhanna 發明了 Photorichogram 毛囊檢測儀。
FUT - Strip Harvesting
1984 年出現了 FUT,巴西的 Dr. Carlos Oscar Uebel 從後枕切除了一塊頭皮組織,再將其切割成小的移植體,每個包含約 6 個毛囊單位,後來更進一步縮小至僅包含 1-2 個毛囊單位。
Follicular Unit Transplant 單毛囊移植
1988 年美國的 Dr.Robert Limmer 進行了第一例的單毛囊移植,他利用顯微鏡,將移植體分割成最小的,衹有一個的毛囊單位,每個毛囊單位僅包含 1-4 條頭髮,這開啟了頭髮移植技術的新時代,通過這種毛囊單位移植,能做到最接近原有頭髮的效果,特別用較幼的頭髮種在髮線的最前排,能達到非常自然的外觀,這方法沿用至今。
1990
Scalp Expansion 頭皮擴張技術
1992 年法國的 Dr. Patrick Frechey 開發了 Scalp Expansion 頭皮擴張技術。
Mixed Grafting 混合毛囊移植
單毛囊移植的最大缺點,是因移植體的體積太小,很難做到濃密的感覺,植髮醫生遂在手術過程中,採用混合毛囊移植,即同時使用單毛囊 Follicular Unit 及皮小塊 Minigraft 作移植體 - 單毛囊衹用作修復髮線,以達到最自然的效果;而較大的小皮塊則被放置在頭頂,來做到更高的密度。混合毛囊移植在 90 年代曾成為新的標準,稍後更以 Double Follicular Unit 雙毛囊單位來取代 Minigraft, 效果更自然濃密,美絲用的正是此技術。
Follicular Unit Extraction - 微創 FUE 技術
日本的稻葉醫生 Dr. Inaba ,和美國的 Dr. Rassman,分別發表了他們的植髮技術,即現在被稱為 「 微創植髮 」 的 FUE 技術。主要是沿用 Punch Graft 圓塊移植的原理,但將取髮用的金屬圓管的直徑,進一步縮小至 0.7-1.2mm,取出的移植體祇有 1 個毛囊單位,但因儀器的開發未能配合,取出的毛囊多不完整,初期效果未如理想。
2000
Trichophytic Closure 縫合技術
FUT 的主要缺點是在後枕留下一條長長的疤痕,為了要以最大程度地減少這條疤痕的可見度,澳大利亞的 Dr. Marzola、法國的 Dr. Frechet、和美國的 Dr. Rose 於 2005 年引入了 Trichophytic 縫合技術,能令頭髮在疤痕中長出,令到疤痕在大多數情況下,都不易察覺到,進一步優化了 FUT 技術,成為過去二十年的主流植髮技術。
Automatic 自動 FUE
為了加快提取毛囊速度,市場上出現了自動 FUE 取髮裝置,其中包括 Neograft、 美國 Dr. Harris 的 S.A.F.E. System、和 Dr. Cole 的 C.I.T. 系統。
UR-FUT 高束數高密度移植
加拿大的 Dr. Jerry Wong 率先使用高束數、高密度的移植方法,將 FUT 演變到更高的層次的 UR-FUT ( Ultra-Refined Follicular Unit Transplant )。從 2005 年到 2010 年間,一次能移植的毛囊數量,已從 3,000 束( Megasession )增加到 5,000 束( Gigasession ),可以用高達每平方厘米 40-60 束毛囊的密度,覆蓋更大的面積。美絲在 2009 -2015 年間也是採用 UR-FUT 技術,其後才改用 Mixed Grafting。
激光髮際線定位
香港的伍文輝醫生,沿用了台灣蕭遺生醫師的的概念,發明了第一台用於髮際線定位的手持式激光儀,現今已被全世界的醫生所採用。
2010
ARTAS 機械取髮系統
FUE 的技術易學難精,初次接觸植髮的醫生,往往解決不了毛囊創傷率高的問題,機器人系統應運而生,由美國的 ARTAS 公司開發,由遙控的機械臂,通過電腦運算完成整過取髮過程,醫生祇須從螢幕操控滑鼠,完全無須接觸病人。該系統自 2012 年以來,已出售給世界各地的植髮中心,現已發展至第九代 ARTAS iX。因美國公司會按取髮數量分帳,故收費較高,而取髮的範圍祇能集中在後枕中央,取髮量較少,疤痕較大,故毀譽參半。
FUT + FUE 混合技術
以往醫生會單獨使用 FUT 或 FUE 來提取毛囊,有一段時間還在爭論那才是更好的技術,但現今已公認為各有優點,很多具規模的植髮中心在某些情況下,更會合併使用 FUT 和 FUE,來取得最大數量的毛囊作移植。
SMP
醫學紋髮 Scalp Micropigmentation ( 簡稱 SMP ), 是使用電子儀器,將特殊配製的顏料注入頭皮旳真皮層,繪畫出像真的頭髮,在稀疏的頭皮上,營造出濃密頭髮的視覺效果。醫學紋髮是現今改善脫髮的最熱門技術,ISHRS 將 FUE、FUT、 SMP,稱為「 三大王牌 」,特別適合一些受脫髮困擾,卻不適宜植髮的人士。 SMP 更可以應用於改善 FUE 或 FUT 於植髮後在後枕留下的疤痕。據 ISHRS 統計,SMP 因無須開刀、復元快、容易被脫髮人士所接受,會越來越流行。